跨界的學思與關懷
差異,是唯一的共同!變,是唯一的不變!我們在嘗試著一種究竟的行動。歡迎你的加入,讓我們在一起,相伴一段,成為伙伴!

一個女性學術工作者的生命裡,除了學與思之外,關懷與愛的經驗深嵌在理性所構築的學術世界裡。因為關懷,在理性與績效的學術世界裡,自我日常的生活衝突不斷;因為愛的連結,我的教學與研究工作裡有著對人的熱情。這些不斷對話中的衝突與連結不僅形構出我生命的紋理,更是自我與知識的對話。

NPO與藝術人的社會實踐 課程網站

2008年11月23日 星期日

聆聽我們的聲音與故事,用藝術傳動希望與力量

共同學科為跨領域學習週特別規劃的講座「跨域聆聽—我們的聲音與故事」,在「聲音與憤怒」作者張鐵志細數六0年代以來年輕人如何透過搖滾樂改變世界的故事與旋律中,終場,在近百人熱烈的掌聲中,為這學期跨領域學習活動畫上令人動容的休止符。以藝術的社會實踐為軸,以服務學習、藝術治療與音樂社會學為主題,為期四天,六場講座場場爆滿。所有講題與故事都指向了一個極為鮮明,也非常關鍵的議題,那就是--藝術可以凝聚人們的感情與夢想,藝術更可以蓄積改變社會的動能 ! 透過音樂、美術與戲劇等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表達對體制的反叛與對理想社會的追尋,還有對於社會弱勢者的具體關懷行動。

對孩子們的愛,對台灣教育與社會的關懷,林正盛導演帶來了《我們的孩子》紀錄片,敘說目前台灣教育的城鄉差距與樣貌。導演的熱情加上曾任森小主任的與談人羅竹民老師鼓勵,點燃了同學心中的熱情與疑惑:「現在心裡都是滿的,但走出教室後,藝術能為社會做些什麼?」林導演回應:「藝術最大的價值就在於讓人們內心柔軟,讓人們觀照生命、疼惜生命。」主持人辛意雲老師則以雲門舞集為例,說明在台美斷交、民心動盪不安的社會氛圍中,《薪傳》的演出適時而有力地以藝術安頓了當時台灣人的心靈,藉此呼應林導演的說法,也勉勵同學不要輕忽藝術的社會力量。

同樣見到台灣城鄉差距的隱憂,但吳念真先生說:「總有一些事,我們做得到﹗」就這樣,因為相信,所以紙風車兒童劇團開啟了「孩子的第一哩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社會實踐行動,誓言走遍全台灣319個鄉鎮,至今已巡演了151個鄉鎮,行動還在持續進行中。北藝大畢業的校友任建誠團長說,一個最重要的理念與堅持,就是要讓所有偏遠地區的孩子能夠在童年歲月裡有機會欣賞一場國家劇院級的兒童戲劇,在一個晚上帶給孩子和大人一份感動。這是個充滿創意、撼動靈魂剎那的一個文化行動工程,我們要將藝術帶回曾受到感動的地方!每場演出所需的經費完全來自民間捐款,每筆捐款都銘刻著捐款人對孩子的愛,對鄉土的深情!透過藝術連結了共同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台灣人,用藝術傳動了希望與力量。

藝術的力量同樣深刻地彰顯在專業助人的心理治療領域。也是北藝大校友,畢業於美術系的蔡汶芳老師,大學時期因緣際會的旁聽了心理學課程後,發現美術與心理治療結合的魅力與能量,因而跨入了藝術治療領域。藝術創作作為心理治療途徑,是因為在藝術創作過程中,人得以回歸主體位置;創作當下的投入與忘我,得以轉移身心靈的病痛,任憑意念引導畫筆,由畫面帶動心靈和意念。當更多自己也不明白的內心黑洞漸次浮現,創作者因此可以更清楚地聽見自我內在的聲音。

藝術治療課程陪伴同學體驗了藉由創作聆聽自我內在聲音的經驗,而音樂社會學兩位講員台大社會系李明璁老師與張鐵志老師,則是帶領同學走出表演藝術殿堂,走入城市與社會,開放自我,傾聽城市的聲音與年輕人的吶喊﹗

李明璁老師引用提出聲音地景概念作曲家Murray Schafer的一段話:「我們的耳沒有塞子,注定會一直聽著;但這並不表示,我們有一雙開放的耳。」說明「聽覺」在這個以「視覺」為主體的世界中,逐漸被遺忘;他提醒我們,噪音與安靜並不是自然恆定的物理樣態,而是脈絡化的社會建構,一個城市若有生命,就不該只限於視覺所見,更該被其他感知所經驗、記憶、和再生,進而產生專屬於這個城市獨一無二的聲音記憶。

張鐵志老師則是帶著同學去聆聽一種堅持與反叛的旋律。他說:「衝擊樂團的Joe Strummer在2002年過世了。當他演奏時,他讓所有人感受到這個世界可以被一首三分鐘的歌曲改變,他是對的﹗這些歌曲改變了許多人的世界,他的歌詞蘊含憤怒和智慧,並且永遠在表達弱勢階級的心聲。」在衝擊樂團的國歌《White Riot》中,他唱著:「你是要主動掌握世界,還是要接受別人的控制?你是要不斷前進,還是要一直倒退?」

跨界進行自我的探索、關懷我們共同生活的社會與環境,學習用藝術傳動希望與力量、用藝術引領生活世界的改變,是共同學科安排這次跨領域學習活動的理念與夢想。只要我們相信「總有一些事,我們做得到﹗」那麼,藝術就是那個支點,藝術人可以用生命的力量撐起世界。

沒有留言: